抗日战争究竟是在何时、何地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对于这一问题,史学界众说纷纭。美英等国认为,中国战场进入反攻阶段应该是1945年4月的湘西会战,而苏联方面认为应该是1945年8月的苏联红军出征东北。
但是,我国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根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给出的权威意见,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应该开始于1943年夏秋,当时八路军、新四军相继对华北、华中日伪军发起了夏季、秋季攻势。
为什么对于抗日战争在何时、何地进入反攻阶段,国内外专家会有如此大的意见差异呢?这自然需要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战争局势以及具体战例来进行分析。
一、为什么是1943年?
1943 年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
该年初,在欧洲战场之上,苏联获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最终胜利,苏军歼灭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共计150万人。
展开剩余87%几乎同一时间,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歼灭日寇2.5万人,击沉军舰24艘,击落飞机892架,令日寇精英飞行员损失殆尽。
随着轴心国在东西两线同时失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毛主席在7月发表《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宣言》,首次公开提出“法西斯侵略阵线已丧失主动权”“同盟国已掌握战争主动”,同时要求敌后军民“抓紧时机,转入攻势”。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先后在7月下旬和9月上旬对华北、华中日寇发起夏季、秋季攻势,这标志着我党所率领的军队在敌后战场上正式加入了全球反攻的浪潮。
同年11月,盟军在开罗会议中将中国战场确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达成了中、英、美三国联手反攻日本的共识。
也就是说,中国在1943年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如果不是在这一年,就会将中国战场与其他战场强行分割,这不符合客观事实。
二、正面战场为何仍取守势?
虽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1943年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我党在敌后战场上也适时发起了响应。但是在正面战场上,国军明明拥有380万正规军,却仍处于“消极防御”的态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其制定的《1943年度作战计划》中就明确提出:“保持现有态势,节约兵力,以待盟国联合总反攻”。
国民党之所以不肯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出兵反攻,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装备不足
虽然当时国军兵力高达380万,但是武器装备的配置却没有跟上。根据何应钦于1943年6月呈给蒋介石的《国军整军计划实施检讨书》显示,当时国军枪支弹药严重紧缺,弹药储备仅够八个师作战三个月。同时,国军的新兵素质过低,识字率仅为10%,有三分之一的新兵甚至还没有学会如何使用步枪标尺。
在这种情况下,国军如果贸然出兵反攻,极有可能陷入火力迅速枯竭、新兵白白牺牲的双重窘境。
(二)指挥无法统一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各将领之间矛盾重重,再加上抗日战争时期把战场划分成了各个战区,这就更导致了国军的指挥系统混乱不堪。各个战区之间互相推诿,军官们都只想捡好处,却不想当炮灰。
1943年9月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就曾提出过“反攻武汉”的计划,但是在分配任务时,第三、六、七战区之间因各种利益而争论不休,最后这个计划只能胎死腹中。
一个“反攻武汉”的计划都尚且如此,如果蒋介石在当时下令全面反攻,会乱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三)战略认知狭隘
1943年11月1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倭寇国力已竭,我之反攻须俟盟军在太平洋登陆,再一举收复失地,此时不宜轻动。
从蒋介石的这句话我们就能看出他的战略认知有多么狭隘,明明彼时日寇被太平洋战场拖累,根本无暇顾及中国战场,是国军反攻的最好时机,他却一心想要等盟军从太平洋登陆后再行动。这种“等外援”的心态令他一再错过战略窗口期,从而给后面的豫湘桂大溃败埋下了伏笔。
1944年4月,日寇由于盟军在太平洋之上的封锁,为了给南洋50万大军打通陆上补给线,发动了“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
当时明明已经获得美式装备支援的国民党军,在面对日寇的最后一搏时,却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短短8个月损兵60万,失地20万平方公里,史称“豫湘桂大溃败”。
在这场大败之后,蒋介石一定后悔自己没有在1943年先发制人,即便当时装备不足,也许会打得异常惨烈,可也总比现在损兵失地好。
三、敌后战场为何能迅速反攻?
八路军、新四军为什么能在全球大反攻时牢牢抓住战略窗口期,迅速响应欧洲和太平洋战场?这其实跟八路军、新四军长期跟日寇保持着作战态势有很大关系。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寇放缓了对正面战场的作战,转而把重心放在了敌后战场。之后,不管是在华北还是华中,日寇隔三岔五就会进行一次“扫荡”,因此我军几乎一直都在跟日寇作战。
这种“持续性热身”让我军在战略窗口期来临时,具备了正面战场所没有的三大优势:
(一)成熟的情报网
我军在与日寇的长期作战中,为了能随时应对日寇的进攻,在日伪军内部及其驻地附近安插了大量的地下情报人员。至1943年时,我军早已编织好了一张巨大的情报网,敌人哪里有弱点、哪里有破绽,对于我军来说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同时,我军还建立了村情报员—区交通站—军区联络科的三级情报传递网。这一情报传递速度远远超过了正面战场逐级呈报、层层批复的常态。
比如北平、天津地下党曾利用伪职身份,将日寇列车运行图当日送达 200 公里外的冀东部队。随后,八路军在4 小时内集中起了 3000 民兵破坏了铁路50公里,令日寇的运输线一度中断。
(二)高效的指挥体系
与国民党部队长期的派系林立、互相掣肘不同,我党部队在同一个信仰之下,始终保持着目标高度一致。而我军各级指挥机关长期跟随部队战斗,基本上部队打到哪里,指挥机关就跟到哪里。因此,我军在作战时根本没有前后方的“时差”,团级的作战计划基本上都能在30分钟内制定完毕并下达。
(三)超高的作战熟练度
对于国军没有发起反攻的原因,前文中有提到一点,那就是国军的新兵作战素质极低。而对于八路军和新四军来说,由于长期与日寇作战,战士们早已把作战变成了“肌肉记忆”。
一边是在后方进行机械式的军事训练,一边是在第一线进行没日没夜的实战对抗,新兵的提升速度哪边更快可想而知。
在战事紧急时,八路军、新四军的新兵最快三天就能学会列队、射击、拼刺刀和投手榴弹,之后就可以上前线作战,俗称“三天会打仗”。
新兵尚且如此,老兵就更不用说了。新四军第一师就曾在七天内连续对日寇发起十一次连排级进攻,动作之娴熟就连日寇都惊呼仿佛是看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这一战后来也被称为“苏中七日十一捷”。
四、不同反攻战例的对比
1943年夏秋,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分别展开夏季、秋季攻势,拔除日寇据点1200多处,切断铁路300多里。从此日寇被压缩入“孤岛”,再难有作为。
之后,我军又在1943年冬、1944年、1945年春夏秋接连发起攻势,收复大片失地,持续时间长达两年。
更重要的是,敌后战场的这一反攻过程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反攻进程在时间上完全吻合。
1945年4月的湘西会战是国军在接受了美国军援之后,在美军军事顾问的建议下,以9个军的优势兵力向日寇发起的围歼作战,最后毙敌3万余。此战过后,冈村宁次仓皇撤出在广西、广州、湘西的部队。
湘西会战的时间远远晚于敌后战场,彼时日本的失败早已是板上钉钉。鉴于此前蒋介石一直把主力龟缩于西南,他此举更像是抢占功劳,而不是为了战略反攻。而且国军是在有美国军援的情况下才选择的出击,缺乏自主性。
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则发生在1945年8月,这一战苏军彻底击溃了日寇的精锐关东军,帮助中国收复了东北。此战属于外部势力直接干预中国战局,日本也在此战过后不久宣布投降,并无后续战斗。
因此,综合发起时间、国际背景、战略意义、自主性和持续性,作为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1943年由八路军、新四军发起的夏季、秋季攻势最为符合!
发布于:浙江省倍顺网配资-炒股配资官网查询-股票配资学习网-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