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82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心脏好,一切都好。”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说过的一句话。他从医几十年,亲自见证了无数人倒在心梗、猝死的那一刻,也用数十年的坚持寻找着真正能保护心脏的办法。
如今,72岁的他依旧每天坚持锻炼,从不熬夜,饮食清淡,心态平和。他曾在一次公开访谈中坦言:“养心的核心,不是药,而是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这不是空话,而是他40年研究和无数案例得出的总结。冠心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长期生活方式堆积的结果。而预防它,也必须从日常做起。那具体该怎么做?胡院士总结了5条养心要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看看。
一、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心脏
很多人以为,心脏病只跟吃得好不好、运动多不多有关。但其实,情绪才是心脏最大的敌人之一。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状态的人,发生心梗的风险比情绪稳定的人高出2倍以上。
胡院士说:“很多年轻人猝死,并不是因为太累,而是因为压力积攒、情绪崩溃,诱发急性冠脉事件。”
控制情绪,不是忍,而是疏导。当你感到烦躁、愤怒时,不妨试试深呼吸、散步、倾诉等方式,把情绪“排出去”,别都憋在心里。心脏是个脆弱的器官,它不怕你累,就怕你“气”。
二、饭不是越好越好,心脏最怕三种食物
在心血管门诊,胡院士遇到最多的病人,往往不是吃太少的,而是吃得太好的。高油、高盐、高糖,是冠心病的“催化剂”。它们会让血管变窄、变硬、变脆,最终形成斑块或血栓。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冠心病死亡人数超过120万人,其中超过70%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养心的第一步,从“吃清淡”开始:
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
限制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天
戒掉含糖饮料和过甜零食
胡院士每天的早餐,只有一碗燕麦粥、一片全麦面包,配点坚果。吃得简单,心脏才能轻松。
三、别坐着等病上门,动一动才是养心的刚需
“运动是最被低估的养心药物。”胡院士几乎每天都会快走5公里,他说,只要你能坚持走路,心脏就不容易出问题。
研究证明: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慢跑),可将冠心病风险降低30%以上。运动不是比赛,别追求强度。适合自己的节奏,才能做到长期坚持。
胡院士提醒:运动时微微出汗、心跳加快,但还能说话,就是最好的强度。不要小看每天30分钟的快走,它比你吃多少保健品都有用。
四、睡觉不是小事,心脏最怕两个“熬”
“熬夜和熬脾气,是心脏最怕的两件事。”胡院士在门诊中常说,很多心梗发生在凌晨,跟长期熬夜脱不开关系。睡眠不足,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使心率、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曾刊登一项研究发现:长期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的人,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48%。
养心,必须从养觉开始。每天至少7小时高质量睡眠,晚上11点前入睡,减少熬夜频率。白天再忙,晚上也别拿命换时间。
五、体检不是可选项,心脏病前期没症状
“真正危险的心脏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这是胡院士最常提醒的一句话。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挺好,不头疼不胸闷,就不愿体检。可心脏病在早期,往往是“沉默”的。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冠心病患者,在确诊前没有任何明显不适,很多人第一次发作就是致命的心梗。
胡院士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要做一次心电图、血脂、血糖检查;有家族史的,最好加做冠脉CT。只有体检,才能提前发现风险,别等心脏出事了才后悔。
写在最后:你怎么对待心脏,它就怎么回报你
心脏每天跳10万次,从不休息。它不会喊累,也不会提前警告你。但一旦出问题,可能就是致命的。胡大一院士说:“很多人不怕心脏病,是因为他们从没见过它发作时的样子。”
冠心病不是老年病,它是生活病。年轻人照样可能猝死,中年人一样会心梗。所以,养心不能等,更不能靠侥幸。
记住这5点——管住情绪,吃得清淡,坚持运动,睡好觉,定期体检,是目前所有权威机构一致推荐的养心方法。你怎么对待自己的心脏,它就怎么回馈你。
参考资料:
[1]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第50卷第10期
[4] 中国疾控中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文件解读
[5]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倍顺网配资-炒股配资官网查询-股票配资学习网-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